今天到一个朋友家作客,他儿子今年8岁,我到时,他正在写作业。
不一会儿,朋友的妻子呼唤男孩子来吃饭,那个男孩子草草写完,丢下手中的笔,飞快地跑到饭桌前抄起筷子。
“手洗了吗?”母亲威严地发出疑问性指令。
“哦,对了!”男孩子疾速地转身跑到卫生间,然后又跑出来拾起筷子。
“这孩子总是忙忙叨叨的。”朋友边说边端过一盘西瓜放在桌上。
此时,男孩子的外婆凑过来,不由分说就往外孙的碗里夹了一大块西瓜。男孩子眼看着西瓜,一边摆手一边急急地说:“不要,不要,求你了,我现在不想吃。”
但外婆可不管这一切,夹完了事。朋友的妻子此时教训儿子:“急什么,快向外婆道歉,说对不起,我不该这么急。”
男孩子勉强说了声“对不起!”
看完这一幕,我终于了解了这男孩子性子急躁的由来。当然,我不会当面指出原因,可是,我知道这个孩子非常无辜,而且向外婆道歉很不公平。因为,外婆在并没有事先征求外孙的前提下,就把西瓜硬塞给他,看似疼爱的外表下,实质上是对这个外孙的强加。那么,外孙的急躁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反抗,它怎么是没礼貌呢?要说没礼貌,应该是大人的强迫在先,才导致孩子的反压迫。
有人说了,外婆是好心呀!然而我们在生活中都碰到过这种好心人——不管你喜欢不喜欢,也不顾你是否有时间,我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意强加给你。比如你实在不会喝酒,可我就是给你倒满,还说不喝是不给我面子。比如你就是不爱吃肥肉,可我就是给你夹一筷子,还说这肉有营养,不吃就是不领情。比如你就是想一个人待会儿,可我就是凑上来跟你聊天儿,说上一大堆你不感兴趣的话,在我看来,那叫热情。比如你特别想学美术,可父母就是希望你学别的,而且不管你是否同意,硬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你。
当然,一个孩子是无力反抗的,无论怎样,他她必须依靠大人活着,无论他她的感受如何,只要大人认为不对,任凭他她多么希望得到主权,也是徒劳。因为他她弱小,因为大人们都会打着爱的名义对待他她,然而在这位朋友家,我看到的,是一位没有得到尊重的儿童,是一个胃口被强暴,且哑巴吃黄连的男孩子,进一步,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将来有可能缺乏自主性,丧失界限,急于被别人接受,无法建议尊重关系的男人。
他的急躁,缘于他多次的被侵犯——无法兑现自己的感受,无力从大人那里得到自由、自主,一切均在大人的压力与命令下进行。他的能量慢慢在高压下积蓄为急躁、愤怒的岩浆。
朋友告诉我,儿子没好朋友,因为同学们都不能跟他逗,他特别容易急。
我知道,同学之间逗着玩,是相互传递得失、彼此接纳的方式,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性游戏。如果他在家庭关系中总是得到被压抑、强迫的经验,那么他就不易以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环境中同样的亲密关系。因为在他看来,所有与之有关的人,特别是接触他的人都有可能像亲人一样强迫他、欺负他。如果是父亲暴力,他就可能与男生发生冲突;如果是母亲暴力,他就有可能与女性相处不良,男女生之间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两性关系……
朋友和他的妻子不可能与孩子换位思考,所以他们不可能懂孩子,不懂,就做不到健康的亲子互动。所以他们只能继续强加,即使我告诉他们这种禁止、驱迫有害,他们也不会从心理上接受,因为,他们的界限早就在童年时被他们的父母及其他长辈侵犯得一塌糊涂。所以,他们认为对孩子那样没什么不对,只要是为他好,一切便都理所应当。他们的感受没有得到过尊重,所以他们也不会尊重自己的孩子。
其实,就连一条小狗都有权拒绝母狗的食物,而母狗也不会强迫它吃下去。只有人类,带着自己过去无数项自以为是的条件反射,打着“爱”的名义将自己认为的是与非强加给别人,而根本无视对方的感受,孩子即是第一个受害者——得不到起码尊重的孩子,长大后很难建立起自己的界限,他不知道何谓尊重,不是盲目退缩,便是急于膨胀,反正他很难具备一颗平常心,因此他极易走极端。比如,他如何得到“只要我是好心,对方就必须接受”的父母经验,那么他将来就有可能以此来对待周围的人,给别人造成压力。
大人的强加,都是在下意识中操作的,因此极难自控(没有几个人去觉察自己的下意识)。也因此,亲子教育中的核心关键:“与孩子换位思考”,或称为“读懂孩子”,其实是一句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。许多家长因此而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看书或学习,然而在我看来,那都是表面文章,因为孩子的状态在不断变化,家长从书上学来的那几下子,根本应付不了日新月异的孩子成长。其实,若想真正把健康的爱传递给孩子,使孩子既轻松,又健康地成长,最根本的办法就是“去了解自己当年(与孩子同年龄)的状态和感受”,只要你把当年自己的未了事件做完,一句话,读懂了自己(当年的感受),那么你肯定知道如何教育你的孩子,这是智慧的,发自内心的,而不是照本宣科的。那么任孩子如何变化,你只要转换到自己当年相应的年龄状态,你就会处处做到引导而不禁止,陪伴而不强加,分享而不替代,放松而不焦虑。
心理专家分析,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,因他她的能量没有被阻塞,所以是健康的,一般的困境压不垮他她,乐观、向上、主动与生动,会更多地倾向于他她,他她的生存能力,和处理问题的能力,远要比那些高分低能的,抑或是在不良关系中成长中的孩子强得多。 |